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讲堂 成语讲堂
打油诗评语大全集短句怎么写-对打油诗的赞美
tamoadmin 2024-10-31 人已围观
简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志向的写照千夫:指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国民党派,鲁迅自然对其横眉冷对他们的指责。鲁迅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讲话的,就像一头老黄牛,甘为无产阶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是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志向的写照
千夫:指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国民党派,鲁迅自然对其横眉冷对他们的指责。鲁迅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讲话的,就像一头老黄牛,甘为无产阶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作”牛”\作”马”.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要以饱满的真理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的”年轻精神”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解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优
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放出小学生打油诗,为何如今人们对诗词鲜有造诣?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2. 小古文读书的意思是什么小古文读书就是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小古文、说小古文、演小古文等方式,感受了小古文的魅力。这种以读促说,以说促演的小古文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
小古文算不上是完全的古文,参带有半白话的意思,还有些成语穿插在里面,比较好懂。
扩展资料:
小古文《道旁李苦》
1、文言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白话文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的确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旁李苦
中国新闻网——老师写评语满满中国风:古文离生活并不遥远
3.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4.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原文:
读书之法
(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就要用精读的方法,认真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或者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的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取舍。
5. 文言文《读书三到》全文翻译读书三则》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
原文是上面那篇。
敬请采纳
浅谈语文作业的形式
我们都知道,如今是一个热点丛生的社会,尤其是国际、商界、娱乐圈,前有**弃养风波,后有偷但是偷生子之争......当今网络世界,热点层出不穷。但值得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放出小学生打油诗这一则新闻,却可以在我们这样的网络氛围下占据一席之地?究其原因,脱不开?诗?,更脱不开?历史?。
反观我们现在的诗词境况,现代人几乎在诗词方面鲜有造诣,甚至很少写诗我们的心中难免有一丝失落,是文化的遗失让我们心生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缺少氛围,脱离校园似乎再难诗意。 我们首先要对这件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校园里,有一个教育的大背景。这就说明,在校园里,我们有接触到诗词的最大可能性,在这里我们本能地崇尚诗意。而一旦脱离了校园,进入社会,我们的心智就更趋于科技现代。这种氛围的改变,自然而然会让我们诗意的天平倒向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端。与古时候的人们相比,我们生于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这并不是说,科学与诗意是矛盾的。?诗和远方?正论述了这一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可以发现,这样的口号并没有带来诗意的具体化,而是一种日常行为的美化。 二、社会改变,当今时代崇尚发展。 既然我们的心中有这样的疑问:现代人为什么很少写诗,鲜有造诣?那就从反面映照了古人的热爱诗词。其实,这与社会性质有很大的联系。古人处于封建的不开明的社会,几乎没有接触到科学,诗词曲赋就是那个时代的全部文学。而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热爱科学,我们期望用科学来改变世界。不是说诗词就毫无用处,而是现代社会快速前进,文学的作用太慢,科学的作用几乎立竿见影,那么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三、我们眼中对于诗词与写诗的标准。 现代人很少写诗,鲜有造诣,看起来是一个客观现象,但也不乏一些主观判断。而做出这个主观判断的又恰巧是我们自身。诗词是怎样的?仅仅是打油诗吗?写诗又是怎样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吗?我相信我们的心中自然有见地。正如近日同样获得关注的那位用词牌给47为学生写评语的班主任,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拥有写诗的能力,也坚持写诗,他懂得作诗的技巧与应当遵循的规律,也多年来对作诗这件事坚持热爱着。他的身上有诗人的潜质。所有写黄鹤楼的诗
作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学生课业 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下面就让我整理一下语文作业的形式吧,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一、语文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努力培养每位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有的老师往往将一些背诵改为默写,听说的训练改成了写作,大大的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如学了古诗二首后,模仿诗的样子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学了《长江三峡》,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二、语文作业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撕()旋()涡()
嘶()漩()窝()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3.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4.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你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语文作业要渗透到课外,延伸到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浯文能力。如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去找一找我们湖州的一些古老的桥梁,如潘公桥、潮旨桥,找一找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还让学生找一找现代先进的桥,如城市的立交桥、上海的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如学了《会说话的灯》,让学生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灯,会说什么话;街上有哪些灯,会说什么话。
语文作业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鸬鹚》一课第一段非常优美,根据内容画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作画,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画好了,也就能背出来了。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课文内容。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语文作业评语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有效性评价 评语形式 多样化 色彩化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阅已经从只停留在对错上,简单的“优”“良”“及格”的等级上开始转变到评语批改上。可以说这是课改后的一个进步。但是作业评语在范围上还是比较狭窄,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下面就我个人一年来的探索,谈谈我对语文作业评语形式的思考和体会。
一、作业评语是一种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教学过程同步实施,始终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需要,激扬主体精神,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评语这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加深师生间的正常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实现素质教育。
二、现有作业评语的不足
(一)内容上缺少趣味性。现有的作业评语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大张旗鼓的赞扬为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喝彩。即对于作业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教师从中找到一处闪光点进行赞扬,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二是用巧妙委婉的批评为中途懈怠的学生鼓劲加油。即对于作业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用委婉的批评或是方法的指导为其加油,使其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三是对于作业质量优秀的学生,教师则用语重心长的评语指引学生发展的方向。无论针对优点,还是针对问题,评语内容大多缺少趣味性。
(二)范围上多用于作文。语文作业中,作文最易用也最常用评语式批阅,但其它内容的作业,用评语式批阅的情况不多,尤其是简单的作业。比如一些练习册、语文书、试卷等作业。
(三)形式上缺少色彩性。大多语文教师都只限于使用几下几种方式:
一是尝试着用经典古诗词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作评语。
二是用经典的名言警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作评语。
三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自己写一些有哲理的话语作批语。
四是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
五是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在互相批改和自批自改中,互相学习欣赏并学会反思,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这些评语如鲜花和小草点缀着学生们那繁忙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们那干渴的心田。形式上虽变化多样,但都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变化的,能不能融入一些其它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个性的元素呢?
三、评语形式的色彩化、趣味化
在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并加以综合运用来组织评语。使评语形式时尚化、色彩化;评语内容哲理化、趣味化,不仅课下的语文学习由此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一)图画和文字的组合。对于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我运用QQ聊天中的不同种表情,结合幽默的文字,把我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惊喜的是大部分学生会仿照我的方式将他们的信息反馈给我,而且在他们的信息中有着更多的新鲜元素,下一次同类作业,我就会采用他们的元素,这让某些学生兴奋不已。于是在批阅作业中,我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特殊内容的作业,特殊日子的作业,图画各不相同。图画内容随天气和季节以及作业容量和难度改变,时而画杯奶茶,时而画各种水果,时而画各种树叶……再附上诸如“作业要完成,身体也要照顾好啊;你的字怎么残疾了啊……”在节假日前一天的作业评语里,我会画上不同的贺卡并附上祝福的文字。如“祝双休日有好心情;愿双休日懒觉睡得好,作业写得也好……”.图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图画本身就有着线条和色彩的多样性,这就避免了学生对图文组合形式的作业评语产生乏味。
(二)音乐和文字的组合。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将学生喜欢的歌词原句或稍作修改用于作业评语中,
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三句半、顺口溜、打油诗、相声和小品台词等富有音乐性的文艺形式来组织评语内容。比如“努力过后不一定有耀眼的成功,但至少有点滴的收获”,又如“古文知识很朦胧,听来听去真难懂,脑空空!学习重点是方法,掌握规律往前冲,要用功!”
这样的评语,学生都互相争抢着看,在一定程度上比学生相互批改作业取得的效果要好。音乐是学生的最爱,通过音乐和文字组合的评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堂之外的语文样式,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评语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
(三)联想与文字的组合。通过分析联想,赋予学生名字中每一个字以丰富的含义,取其中一个字的几个含义或几个字的一个含义,结合作业完成的情况及课堂学习的表现,组织评语内容。如“路恒:路要一步步走好,人要一天天成长,努力要一天天坚持,鲜花和掌声才会恒久存在。”又如“牛伟:人生若想伟大,首先要像牛一样辛苦付出才会有机会。”此形式,不仅完成了作业的批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努力的方向。
(四)信笺与文字的组合。这种评语形式用在学生作文的附评语及日常随笔中。这里的信笺,不是教师直接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第三者来转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让学生既感神秘又感亲切。这里的第三者是之前学生在作业评语中见过的熟悉面孔,也许是某个水果,也许是某片树叶,我经常用的是“微笑苹果”和“快乐枫叶”.
如下面是信笺与文字组合评语的一段开头:“小朱同学,你好!我是微笑苹果,我们见过面啦!听你们语文老师说你笔下的文字个个都是带有感情的,尤其是写到个人的恋情,读每一个字都让人心疼。但是小朱同学,要注意一点,在作文当中,有些感情需直抒胸臆,畅快表达;但有些感情则美妙朦胧,需含蓄流露。举个例子来说……”又如“小策同志,快乐枫叶向你问好!这次的作文修改得怎样啊?语文老师让我转告你一些怎样写好细节的方法……”
第一次用这种形式组织评语的时候,学生们带着一脸的欣喜和诧异问我,“老师,微笑苹果是谁啊?谁给我们写的附评语啊?”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微笑苹果,让我看看。”我说着要去看附评语,学生急忙将作文护在怀里不肯给我看。我诡异地笑笑,“那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我自己去问她。”学生像是得了救,我心里则美极了,虽然有的学生能猜到真相,却也喜欢这份神秘和亲切。
以上四种评语形式,无论哪一种,多数学生都会在下次的作业中以同样的形式与教师沟通。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不仅达到了对学生的有效性评价,而且通过学生的反馈,也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相比其它的评语形式,色彩化、趣味化的评语形式能使学生有欲望和教师沟通交流,而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四、写好作业评语的方法
利用多彩、有趣的评语形式,组织形象生动的评语内容,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习各种民间语文艺术形式及网络语文形式,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情绪、个人爱好、学生习惯及语文水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语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我是一名学习播音与主持的男生,急求一份大气点的最好是有关战争与和平等或爱国的,要两分钟左右念完!谢
诗黄鹤楼小赞 黄鹤楼
---唐]崔颢
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州黄鹤楼联
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对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山河缩地来。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便无诗。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黄鹤楼的传说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十分著名的一个是说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由此流传开来它的另一个传说:黄鹤楼原为一辛氏人家开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黄鹤楼,号称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
黄鹤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世界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从秦、汉起历经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庙主殿天贶殿为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殿内正中奉祀“东岳泰山神”像,殿壁绘“东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画。东为出巡,西为返回,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场景阵势浩大,人物生动逼真。壁画长62米,高3.3米。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北厅陈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内有秦李斯小篆<<泰山刻石>>。 岱庙实为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之综合博物馆,而碑刻艺术之书 法,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一般从东路上山至极顶,再回到中天门,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东路从岱宗坊开始,至极顶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计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游人小 憩或食宿之处,这里还有索道可直上岱顶月观峰。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元]王奕
江右书生枉白头,
杖藜始得此山游。
手摩红日登三观,
袖佛黄埃看九州。
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元]康渊
萦回绿水遶春山,
蝶舞莺啼白昼闲。
谁似西堂知解脱,
不教忧色到朱颜。
巡按谒灵岩名刹 礼佛焚香漫继严韵
[元]王珩
钟山英秀草堂灵,
林下相逢话愈清。
闻道谋身官勇退,
得闲何必待功成。
呈灵岩方丈
[元]张士明
清亭忝民牧,倏尔两月余。
恳侧理辞讼,仓皇行简书。
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
有山忽北转,宛然梵王居。
云萝隔烟树,经阁参浮图。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
松风振岩谷,石泉溜疱厨。
峭壁龙蛇窟,悬崖虎豹区。
野猿啼町疃,海鹤舞庭除。
僧闲看贝叶,客至翦新蔬。
胜景跻寿域,禅房列周庐。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
雄睨荆楚第一楼,
黄鹤昔年在此留。
迎送古今多少客,
风流绝冠傲神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比较复杂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怎样描写花(要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徐特立是我们的英雄,是爱国者的代表!
写随笔,随便写什么都可以,立刻要的作文
一、答记者问式
答记者问是领导或有关方面负责人直接回答记者提问的
一种报道形式。如果把这种形式应用到作文评语中,会使作文
评语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例如:
点点:我觉得我的这段话写得挺好,不仅用了比喻句,还用了一些优美的词语。老师,您看我还需要修改吗?
咚咚老师:你的这段话写得不错。不过,如果你再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你虽然用了优美的词和比喻句,可还是不够生动,因为我读后体会不到春天的美丽,而是觉得你在介绍平面图。
点点:那我该怎么办呢?
咚咚老师:别急,你再去观察一下你所写的景物,并把它们当成自己心爱的东西去欣赏,然后再饱含感情地去写,你就一定能写好。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问要为作者着想,所提的问题必须是作者想提的问题,且问题要有实用价值和针对性;此外,对所提问题评价者必须作出恰当的解答,即解答要有指导意义。
二、试题式
这种形式采用试题的形式,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促使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进而使教师评、同学评和作者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形式的评语又可细分为填空型、选择型、阅读分析型等多种类型。
(一)填空型
1.你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较好,像( )( )()等词运用得就比较得当,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2.王强这个人物写得很形象,在写这个人物时,你主要突出了他()的特点,运用了()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作用是()。
(二)选择型
下列三方面中,你觉得哪方面你做得较好?请将你选择的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
A.人物外貌描写 B.人物心理描写
C.人物动作描写
(三)阅读分析型
阅读自己的作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把文中表现中心思想的语句用“______”标出来。
2.请给自己的作文划分层次,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3.你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用了几种描写方法?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在眉批中注明。
4.这篇文章借鉴了哪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两者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认真思考后回答。
这种方式可将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学生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使用这种批改方法最好是集中一两点加以突破,一般不要面面俱到。
三、诊断书式
诊断书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出具的诊断报告,将这种形式运用于作文评语中,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可诱学生阅读。例如:
〔诊断〕
优点: ;缺点 : 。
〔病理分析1〕 。
〔治疗〕 。
〔病理分析2〕 。
〔治疗〕 。
“诊断”要列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病理分析”则要剖析文章的病症所在,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治疗”时批改者则要为作者指出文章修改的途径和方法,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此类评语一般宜用于问题较多的作文。
四、书信式
书信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抒情性。书信用于作文评语容易表情达意,拉近批改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作文评语变得亲切,进而引发作者的阅读注意和思考。
例如,我看了学生的作文《流泪的小野花》后就写了一则长长的书信式评语。在这则评语中,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委婉地指出了其作文中的不足,并进行了鼓励,使评语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
除上述这些形式外,作文评语还有打油诗式、妙言警句式、图文式、广告语式等多种形式。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按特征分类有:1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 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语言 简洁,印象深刻。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新风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3、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另外,还须注意描写景物也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最后,要说的是: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有五种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方法:说明式语言.叙述式语言.描述式语言.议论式语言.抒情式语言
写作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表达方式 抒情 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写作手法 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特点
时代不同,人物的外貌特点不同。例如清朝的男子,脑后都有一根长辫子;现代的男子一般是理西发或小平头。时代不同,人们的衣着打扮也不一样,旧社会的人穿着长袍、马褂;现代人穿中山装、甲克衫等等。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反映时代特色。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外貌、衣着、打扮也不一样。少数民族的打扮与汉族的打扮就大不一样。所以描写人物的肖像还要注意地域性。采用结合时代法描写人物肖像时,要把人物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外貌、衣着、打扮、形态描写出来。
86、步步深入法
特点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不协调的感觉。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地说明。
87、连续动作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描写连续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88、交替叙述法
特点
运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动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下棋、摔跤、打羽毛球等。另一种是描写人和动物的争斗,如打虎、捉蟋蟀、钓鱼等。采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双方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动作合拍,即防守一方的动作与进攻一方的动作对应。其次,要注意各自动作的连贯性,即每一方的动作都是连续的。
89、概括描写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和交替叙述法一般是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概括描写法则并不把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是抓住动作的特点进行概括描写。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动作,要先对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动作的特点,再进行描述。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比赛过程中的双方动作,要注意有总有分,有详有略。
90、天女散花法
特点
天女散花法是场面描写的一种方法。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活动场面中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要与确定的中心有关。其次所选择的动作要有代表性。这样,全篇文章才能有整体感。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的动作,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先介绍动作的起因,再分述不同人物的动作。
91、动作分解法
特点
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中,经常出现人物的慢动作,就是把人物的快动作慢慢地放映出来,使观众清晰地看到这种慢动作的方法。采用慢动作法来描写人物的动作,首先要仔细观察人物动作的全过程,然后对动作的过程进行分解,看看人物的动作是怎样完成的。最后一步一步写下来。采用动作分解法描写人物动作时,要注意对人物的细小动作进行描写。
92、独白法
特点
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总之,这些独白均表现出人物特定情势下的心态。采用独白法描写人物心理,要做到自我解剖,直叙心曲,展示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运用独白描写,首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次,要选准人物独白的时机,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93、对话法
特点
语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描写对话时首先要联系各人的思想感情、愿望,把说话人的心情、性格反映出来。其次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不能所答非所问。此外要灵活运用提示语放在句首、句中、句尾以及省略提示语等四种描写语言的不同方式,使文章灵活多变。
94、直接描写法
特点
直接描写法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人物的心理。采用直接描写法描写人物心理时,要把想什么、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写出来,这样才能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次,要把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写出来,这样读者看了以后,才有真实感。
95、回忆想象法
特点
人们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回忆美好的过去,盼望美好的日子重新回来。人们在困难的时候,也会回忆过去的苦难,激励自己奋勇前进。回忆想象法就是人物触景生情,激起对过去的回忆。采用回忆想象法描写心理活动时,首先要把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过去交代清楚,这样文章的心理描写,就显得合情合理。其次,回忆过去时,要把生活中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使文章前后呼应。
96、梦境幻觉法
特点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和幻觉往往是现实的反映。我们在描写梦境和幻觉有现实的基础。文章中对梦境和幻觉的描写往往用来表现人物的理想或幻觉,因此描写梦境和幻觉时要写出人物的愿望和要求。梦境和幻觉往往有一定声面,所以描写梦境和幻觉时,要把场面具体地写出来。
97、一事写人法
特点
一事写人示是写人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一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开始、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其次,要把事件的过程写得具体、完整。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要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这样,人物的思想品质就能得到充分表现。人物形象也就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就很深刻。
98、几事写人法
特点
通过几件事写人,作者所选择的几个事例,可以是一件事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全文连起来,表现一个人物几个方面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几个事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采用几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注意几件事的内容不能互相矛盾,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几件事中是和谐统一的。其次要注意尽量用不同的事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侧面,类似的事情应避免重复出现。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交代与这几件事的有关内容,或对人物作概括介绍。第四写几件事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可以以某一事物为线索;也可以详写一件,略写几件;还可以按事情的分类排序。
99、对比写人法
特点
任何事物,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出高低、大小、好坏、多少。写人也是如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出先进和落后、高尚与卑贱,优秀和不良。对比写人法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变化。另一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比,歌颂其中一个人或使另一个人受到教育。采用对比法写人时,要注意突出主要人的和主要问题,做到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其次,对比时要合情合理,不能采取故意拔高或贬低的方法,把好的捧上天,把差的贬入地,使人不可信。此外要注意前后照应。
100、细节表现法
特点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作品的题材无论多有意义,主题思想多正确,如果没有真实感人的细节,就无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运用细节表现法刻画人物,首先要找到真实的细节。细节不真实,人物就不真,作品就必然失败。其次还要注意细节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最具有特征的。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细节。否则,就应该毫不吝惜地舍弃。
家乡的秋天
火红的夏日刚刚悄然逝去,凉爽的秋天就已悄然降临。伴着和煦的风、轻盈的雨,秋姑娘向我的家乡姗姗走来。家乡便又迎来了一个风萧萧、雨绵绵的秋。
在四季中,秋不如春生机盎然,也不如夏热情澎湃,更不如冬银装素裹。秋所有的,只是那种淡淡的梦幻气息,永远给人安静的空间。而也正是这种安静,造就了秋独特的魅力。
家乡的秋是喜悦的。仲夏深黛的绿色田野,字啊时光的洗礼下,由一个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位雍容华贵的**。金风拂来,麦浪滚滚,摆弄出妩媚的姿态,散发出诱人的芬芳。他在农民面前卖弄它成熟的一面,此时秋高气爽,深蓝的天空犹如被雨水冲刷过,朵朵白云像鼓满了帆的小船,晃晃悠悠地漂浮着。农民们的心情特别的好,正忙着收割呢!虽然都累得汗流浃背了,但是一定要等到五谷丰登才肯停下来,看着满满的谷仓笑了。秋天在这是是属于农民的,秋在他们心中永远是数不尽的喜悦。
家乡的秋是浪漫的。仲夏翠绿的片片新叶,此刻也被时光由稚嫩的孩童变成憔悴的老人了。它们的使命结束了,便一个接一个的脱离母体,在空中转几个圈,翻几个滚,然后华丽丽地落地。落叶归根,叶儿们又分回母亲脚下,化作尘土滋润土壤,便结束了自己短暂却又充实的一生。如果当一片似火的枫叶落在你肩上,请把它收藏好吧,它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风萧瑟,的确,秋风会带给人从骨子里渗出来的凛冽,但也会带给人们凉爽。天高云淡,
秋之怀古
枫叶挣脱了树枝的依恋,决然如蝶般飞向天空,悠悠地努力向上飞舞,绽放着生命最后的美丽。
我抬头静静地仰望,在盘旋的那片鲜红里,我看见了你,李后主。
总觉得,你是个有秋天气质的男子,有秋月般的美好、秋风般的清凉、秋水般的澄澈……我想上帝是眷顾你的,他给了你绝世的才华,这份才华让你沉浸在对诗歌的痴迷里,让你的思想如孩童般的天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你的词里总是带着秋天的那份寂寞哀伤。因为在世人眼里,你是“不务正业”的,而我却一直惋惜着:“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我自私地认为,你,确实应该做一个诗人而不是帝王。
我常常想,如果你像众人希冀的那样,为南唐的政治而繁忙,那么,你还会写出那么多流芳百世的篇章吗?你还会是你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流呵,向东流……
随着一阵阵凉风吹过,天空变得朦胧,雨丝纷纷扬扬飘落,细细密密,冷冷清清。
我撑开伞,看着那片枫叶。在雨丝的侵袭下,那片鲜红格外醒目,它挣扎着,挣扎着,努力的斜着身子向上升,向上升。
恍惚里,我看见了你,易安居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岁月荏苒,人到中年的你,增添了一份凄清与孤寂,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独自一人细细纺织,化愁为美。
一时之间,竟想不出任何语句来形容你。因为对你来说,任何形容都显得那么空洞、苍白。我不敢说自己了解你,在你面前,任何人都显得浅薄。
但我一直喜爱看如秋菊般的你。喜欢你的坚强,欣赏你的倔强,心疼你的忧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确是旧相识。”你看,有多少高官贵权,依然花天酒地;你看,有多少文人,仍旧歌咏风花雪月;你看,有多少女性,依旧甘为奴仆……但易安你却不,你绝不随波逐流,你有自己的理想。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并没有改变你的爱国赤诚。
但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丧失亲人的遭遇,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啪,啪啪,啪啪啪”,雨越下越大,在雨伞上敲打出悲伤的乐章。枫叶已被雨水打落,那片鲜红落在泥泞里,泥水弥漫了上来,又被雨滴冲落。它周而复始着,做着无畏的抗争。
低下头,我看见了您,陶潜先生。
倾听田园的精美,看您用菊花醉成茶。
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潇洒飘逸的您;也喜欢“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方忤。自量为已,必殆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饥”的对子女的心怀惭愧的您;更喜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态固常在”的如金刚怒目的您……
浮浮淀淀的人生,沉沉沦沦中扬起又落下。不同的人生,就如一杯杯各具情态的茶,而您,陶潜先生,正如那菊花茶,只有独具慧心的人才会发现您的本质,不张扬、淡淡的走过每一个角落,保留着自己的那份独特,不沾世俗的干净的您……
冬曝其月,下濯清泉,勤靡余劳兮,心有常闲呵……
雨停了。
那片鲜红被许多落叶掩埋,看着那一堆红叶,我寻不见它的踪影。也许“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它最好的归宿了。
收起伞,不经意间抬头:哦,太阳又出现了。
乐的是导游
旅游旅游,不是旅山,便是游水,因此,每次旅游归来心里总是叹息:“唉,山还是那样的山,水还是那样的水”。倒是这次昆、大、丽之游,心里总有一番特别的乐意,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有了导游沙沙。
沙沙姓沙名不叫沙,要我们叫她沙沙是她自己的建议,说这样叫显得亲切一些。
不知朋友们对一位导游是否优秀的评判有何标准,在我看来,一定逃不出视、听、感三个方面,而沙沙恰好是这三者齐美的一位导游。
因两个多小时的空中颠簸,快到昆明机场时我已是倦意绵绵,当飞机徐徐下降时,我的心就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昆明啊,您素有春城、花城之称,这下我踏上了你的土地,你总得给我一种清凉、舒心之感了吧。谁知,当我走出机舱时,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银白色的太阳强光,射得我双眼难睁。当我双脚踏上机场的水泥地面时,又是一股火辣辣的热气从脚底钻上心头。失望了,“这那里是春城啊,分明是一个盛夏的午后。”心,默默地埋怨着;脚,懒洋洋地移动着;眼,远远地扫视着,迫不及待的是,早点遇上来迎接我们的昆明导游,登上他们的旅游专车,去宾馆睡上一觉。
看见了。在拥挤的出口处站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一手捧着一束白底红边的康乃馨鲜花,一手举着写有“欢迎诸暨旅游团”字样的纸牌,我想,这肯定是来迎接我们的昆明导游。她,上身穿一件白色细线衫、外套一件米**马夹,下身穿一条黑色牛仔形长裤,脚穿一双白色帆布鞋。这样一副着装,这样一束鲜花,一下子让我倦意顿消,心里立刻想起“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诗句来。
在随团的诸暨导游介绍下,这位昆明导游一一与我们相认了。出于第一眼好感,我站在一旁细细观察起她的一举一动来。她每认一个人,就会在那束康乃馨中分出一朵送给他;每当她把一朵康乃馨送给我们的团友时,都会面带笑容地对视对方,并柔和地说上一声:“您好,祝你旅途愉快”!当她站在我的面前躬身向我提上一朵康乃馨时,她那双镶嵌在白白脸蛋与齐眉额发之间大眼睛特别有神、特别有情。在这种神情的传递中,我已觉察到,昆明是满城的春意、满城的花香。
如果说,视觉只能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猜想的话,那么,后来所听到的每一句糯滋滋、甜密密的解说更让我对她产生敬佩之情。不说别的,就是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中,也显现出了这位导游的青春活力:“大家好,我姓沙,你们可以叫沙导,也可以叫我沙沙,不过我喜欢大家叫叫沙沙,这样显得亲切一点。嘻嘻!”一句开场白,就让满车倦意的游客哈哈大笑起来。
按照行程约定,来到昆明的当天,我们就要乘坐旅游专车沿途参观这里的标志性建筑金马碧鸡访和东西寺塔。由于时近下班,街上已显行车高峰,进城遇堵车是大家最闹心的事,何况我们是一途劳累的远方旅客。不知沙沙是不是看出了我们脸上的表情,很快从城市堵车特证中切入解说,说堵车是因为这几年昆明在大搞城市建设的原因,强调,通过几年的城市建设,昆明已显得越来越繁荣,大家沿途看到的景点,改观的道路都是在一次次堵车中诞生的。呵呵,不说不知道,一说真凑效,大家真的被沙沙的巧妙解说消除了烦躁。加上她稳重、圆滑的音质,好几个人都还交头接耳兴奋地称赞“啧啧,这声音真美了,真的如收音机一样美哎。”
沙沙能说会道,说得有道有理,道得有情有趣。10月30日,是我们从大理赴丽江的一天,沿途要坐5个小时的车,中途不免要下车小便。大家都知道,旅游中,管小便叫“唱歌”,看到一个设有汽车加水又和小买点的地方,我们便建议司机停车“唱歌”。下车处正有一个公共厕所,但每人进去得付5角钱,回到车上的人都一言一语地开起玩笑来,说这里唱歌也不便宜,“一曲小调还得付上五毛钱。”听到大家在幽默的玩笑中带有讽刺的味道,沙沙又拿起话筒作了解释。她解释说,这沿途的厕所是几家少数民族集资自发建造的,这里的少数民族穷,他们这样一来,既为自己生活找到了出路,也会改变沿途环境脏臭的状况作出了贡献。意思还是让大家给予一定的谅解。
或许是为了尽力挽回游客的好心情,她还特意说出了有关旅游中把小便说成“唱歌”的故事。说的是当地一位爷爷带头孙子去亲戚家喝喜酒,席间,小孙子吵着要找厕所小便,爷爷教导小孙子,喜酒桌上不能随便说小便,这样不文雅。“怎么说好呢?”小孙子问爷爷。爷爷告诉小孙子说:“就说要唱歌吧。”小孙子点点头记住了。
回到家,小孙子跟着妈妈去睡觉。半夜里,小孙子尿急了,便吵着要起来唱歌。睡意蒙蒙的妈妈对儿子说,要唱歌你就唱啊,不过大家都睡了,你就在妈妈耳边轻轻地唱,免得吵醒其他人。儿子就听妈妈的话,在妈妈耳边真的来了个“泉水叮咚”。故事不长,却引来满车的哈哈大笑。
昆明、大理、丽江之游,不仅地放散而且相隔距离长,每天都要坐三五个小时的车程,最多的一天要坐九个小时的车。旅游怕坐车恐怕是旅游者通病,原因就在于坐车沉闷。但这次由于沙沙的调动,我们都没有这样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是一点也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沙沙不仅能说会道,有情有趣,而且解说中的知识也比较全面,能把政治的、民间的、业务的、地方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管车程有多长,她总有说不完的话,而且句句让我们觉得新鲜、有用。比如说我们去游石林的路上,她叫我们一定要用思维想象的方法去观赏石林,反则就变成了郭沫若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想想吧,如果她没有恰当好处地用上郭沫若这位大文豪的打油诗,她这番解释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吗!
写到这里,朋友们可能会问我,你说这位导游这样青春、这样活泼、这样有情趣,会不会也是“骨子太轻”的那一种啊?不是,一点也不是。她不但话中有情、话中有趣、话中有知,而且话中见真、见诚。她向我们介绍在少数民族区域买东西的规矩、教我们在景点买东西的办法、教我们在娱乐场所不被人的做法。总之,方方面面替我们想得十分周到。说真话,我是时时处处感觉到,沙沙是一位高素质的好导游。
“七彩云南”是云南名特产的大卖场,每一位导游都会把自己所带的团队带到这个卖场里去一转。沙沙照例也把我们带去了,但与众不同的是,一路上她除了向我们介绍“七彩云南”里的货品、品质外,还特地说明,游客怎样去买东西最合算、买什么东西最有意义等事项,字里句间一次次让我感觉到,沙沙不仅是一位好导游,而且还是一位精明的“当家婆”。更让我好感的是,她当着我们的面直言了云南的导游为什么一定会带游客去七彩云南购物的理由。原来,“七彩云南”是云南省政府行为而开设的一个旅游大卖场,按照当地规定,每一会导游必须把游客带到这里选购商品,游客买多少东西,这个卖场就给导游记录多少分值,各旅游公司按这个分数给导游分配奖金。最后她强调,要大家到这里来,不是她强行拉客做生意,是政府为了做大旅游产业的一种措施,希望大家多多谅解。我是一位在旅游中不愿带“回货”的人,听她怎么一说,倒也动起了真情,破例在这个大卖场买了1000多元的东西带回家,算是购物致谢。因为在她的言行中,我看出了沙沙这位导游的真、善、美,我应该谢谢她。
如今,旅游归来已有好几天,对于旅途上的沙沙,在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如影片一样出现。确实,她如一口醇香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乐意浓浓。我想,早先有写下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词句,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总结一下,或者是请诗人去写下有关于旅游与心情哲理的词或诗句来,需要表达的是,旅游中的好心情不完全在于景美,假如有了一位好导游,也一定能带给游客的一份好心情。可谓是乐在导游啊,不知哪位诗人能让我如愿。我期待着!
心底的记忆
昨日的情怀,淡化成心底的记忆。?
在氤氲的午后,你的颜容,不经意地在心底泛起,一如微风拂过宁静的湖畔,只在湖心,泛起层层的涟漪;?
你的影子,宛若阳光透过那一抹云彩,只向我的心田,洒下星星点点的印记。
?
在这万物萌生的夜里,突过一丝光线茫然的望着窗外,那如丝般的细雨,仿佛让我看到了你那象丝般的发丝,你的影子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直流到了心底;?
听,那屋檐掉下的雨滴声;?
看,那被雨水滋润的小树苗;?
想,那张熟悉的脸,往日的欢颜;?
冰冷的雨水,打湿着我的眷恋,透过雨幕,你的影子日渐模糊远去,我的心,不停的呼唤;我的泪水滑落,悄无声息。。。。。。?
?
在一个宁静的傍晚里,心,就象被你牵住了线的风筝;无论岁月如何流逝,魂灵,都被牢牢地拴在对你的思念里。。。。。。。。。。。?
?
听,那清脆的蛙叫声;
看,那飞舞的萤火虫;?
突然,想起那美好的过去;?
想着把美好完整的片段永久地保留;把痛苦哀愁,抛向无垠的星空;但,无法忘却的记忆,依然时时在心底蠢蠢欲动。。。?
?
午夜里,一声长长的叹息,往昔的种种绵绵情愫,便在心里乱成了纠结;无法让自己,在昼夜里,去平息那,思忆的飘舞……?
听,秋蝉把海水叫寒;?
观,秋风把绿叶催黄;?
回味,那情感的酸辛;?
猛忆起,往年的旧痕;?
便感到,万般的怅惘。?
忧郁的情绪就像那被秋风催黄的绿叶,心间掠过秋风的痕迹。?
?
一个人,茫然望着窗外,看,那已经枯黄的落叶,随风的方向;不知道,它们要一直飘舞到哪个角落,才能停歇?
?
我的沉默,便如暗夜般深沉;惟余你的气息四处弥漫,在我周遭的时空里晶莹闪烁……秋风扫过叶不留,谁道寒冬一心愁。。。。。?
听,寒风的嚎叫;?
?
看,雪花的飘舞;?
忧,思念薄薄的羽翼怎熬得过寒冷的冬夜……?
绵绵的忧伤,似一种成熟的风范,早已没有了四处张扬的繁华;唯只躲在暗夜厚实的壳里,小心翼翼地捕捉那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模糊情感之慰籍。?
?
夜深人静月淡,我把淡淡想念轻轻地敲下,透过屏幕送到你的心间,让这牵挂轻叩你窗棂的时候,悄悄向你倾诉,只把那一声声祝福,一份份惦记,托给清风明月,轻轻的给你稍去,在月朗风清的夜晚,让叮铛的风铃,叩响那心中的一抹柔情。。。。。。。。。。